5月16日,余红兵教授应我校科研处与英语学院邀请,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“文化记忆的符号机制”初论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符号学团队薛兵博士主持,学院院长吕春媚、部分专任教师、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。

首先,余红兵教授对文化记忆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,并指出文化记忆并非泛化的文化概念,而是特指通过象征符号系统对过去进行表征,具有跨代际传承特性,且能持续塑造社群认知范式与行为经验的知识体系。随后,余红兵教授介绍了文化记忆、象征与符号物质性,强调文化记忆通过象征而被赋形,文化记忆载于象征,象征是外在的携带物和提醒物,文化记忆则是被提醒的思维意向。此外,针对符号学理论工具的择取,余红兵教授认为,索绪尔的“能指-所指”二元结构难以解释文化记忆的历时性建构特征,而皮尔士的三元符号模型(再现体-对象-解释项)因其动态解释力,更能揭示记忆符号在代际传播中的意义增殖过程。最后,余红兵教授对文化记忆的符号活动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,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做了关键铺垫。

本次讲座内容丰富、深入浅出,不仅层层解构了文化记忆的生成机制,极大拓宽了师生的学术眼界,还为师生开展文化记忆相关研究提供了关键思路与有力指引。

专家简介:
余红兵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前美国符号学会会长、国际符号学协会副会长、亚洲符号学国际学会秘书长,国际符号学界著名青年领军学者。任教于多伦多都市大学、多伦多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,并担任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、国际符号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,大连外国语大学启航学者讲座教授、国际语言与文化符号学中心主任。兼任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常务理事,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理事,四川大学“符号—传媒”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等。担任Chinese Semiotic Studies (ESCI, SCOPUS)执行主编,Semiotica (A&HCI, SSCI), Biosemiotics (A&HCI, SSCI, SCI-E),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(A&HCI), Cultura (A&HCI)等国际刊物副主编、编委。主要从事符号学、语言与心智哲学、认知与传播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,现阶段专注于语言与社会仪式、古典中哲的认知维度、神话思维与叙事等问题。目前已在A&HCI,SSCI等收录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,出版中英文书籍十余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