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卓越趁芳华”之硕士毕业生考博系列推送告一段落。从本期开始,将推出我院辽宁省优秀本科毕业生专访系列,邀诸君一览我院英才之风采。
李文萱,英语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生(辽宁省优秀毕业生),中共预备党员,现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硕士。获2020 MODEL APEC全国冠军、第24届中国日报社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国家三等奖、2019“外研社·国才杯”全国英语演讲比赛辽宁省一等奖等各级别奖项40余项,通过CATTI二级口译考试。曾任中国—东盟中心贸易与投资部实习生、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高中组辅导员、参与外事外交口译等。
回望大学四年,我以持续努力的姿态,而并不重的得失心,努力把握住了每一个机会,眨眼间就走到了今天。现在,我以毕业生的身份,回顾本科生期间的老故事,希望能给后来人以借鉴和些许建议,希望学院长青。
(一)勇于尝试,不惧失败
大一时我没有参加什么比赛,只是在闷头学习的同时,懵懵懂懂地把自己“推出去”参加了三次模拟联合国大会,当时也并没有想到这三次见识对以后的自己产生的深刻影响。2017年12月、2018年的4月和5月,我分别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、北京大学和外交学院参加了国际性的模联赛事。菜鸡如我根本称不上与各路神仙“同场竞技”,只能半蜷缩半斗胆地撑完全程。对着百人会场埋头念稿的我,声音颤抖得厉害,发言时间只过了一半,我就已经放下话筒,箭步回到座位。
2017年冬于北外东校区
我在回连的飞机上写了一篇日记,里面摘录着一句话:“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,我们似乎出离了自己的身体,而深入一种常态下我们不可能涉及的地带,在那里各种思绪和诸般记忆错杂纠缠。”虽然原作写的是旅行,可这种初生牛犊般的“鲁莽”和大胆尝试,何尝不是一场刺激的旅行?
(二)逆流而上,洒脱乐天
2018年5月,我抱着“何不一试”的心态,参加了学院振兴杯演讲比赛,一路走到决赛,那是我第一次站上大活舞台,是之后“打怪升级”的第一步。同年6月进入演讲俱乐部,认识了本科四年最重要的恩师黄滔老师。我是个完全不爱笑的女生,不熟悉的人会觉得我非常严肃,这对我的演讲和台风也产生了影响。第一次训练完毕,我问黄老师,我是不是要像其他人一样,在台上努力笑,培养一种“活泼”的风格?她说,为什么呢?女生如果硬朗,多特别。黄老师的一番话对我来说意义深刻。
2019年3月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
在老师的教诲和陪伴下,我一路披荆斩棘:10月,我第一次参加21世纪杯演讲的省半决赛,11月进入省决赛,以辽宁省亚军成绩冲进次年3月的杭州国赛;4月,参加外研社英语辩论赛;同月参加专四考试;5月,大连市枫叶杯演讲比赛;7月,北京MODEL APEC国赛;8月,21世纪杯演讲奖励夏令营(镇江—南京);10月,2019外研社演讲比赛。我的大二被比赛填满,整个人被比赛推着前进,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旅途中结识无比重要的伙伴,多年后想起,依然感慨万千。
每每回想大三前的日子,我都感叹环环相扣的机遇。或许某一刻,我生出了放弃的想法,断掉了链条的一环,就不会有现在的我。我记得2018年6月的某天下午,演讲俱乐部的小伙伴们挤在黄老师那间小办公室里,说说笑笑,相互认识。那时候也想不到,就是那间办公室留住了我大学四年最纯真无畏的日子,见证了我之后的荣耀,也听到老师的嘱咐。“得失心不必太重,你讲得痛快就好。”这样的洒脱和乐天,我一直贯彻着。
(三)肃清软弱,大杀四方
在大三如愿选择翻译方向之后,我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加练更加游刃有余。范丽雅老师的经贸法律翻译课、黄洁芳老师的笔译课、李锡纯老师的口译课以及一众方向课,都让我喜欢翻译的心更加活跃。那时候我常抱着口译本出神,希望这样的日子过慢点。
我原以为自己准备得足够充分,直到2020年8月,保研夏令营的接连失利让我整个人颓丧不已,三伏天根本不用吹空调,我整个人都散发冷气。“大不了考研,保不去北外高翻我也要考上。”收拾好心情,我便开始了一个月的闭关训练。关掉社交媒体,写好早晚计划,在刷题、翻译和背单词间循环往复,学不下去就去公园湖边疾走,把夏夜的风都穿在身上。9月底去北京考试的时候,心静如水,第六感告诉我,应该是成了。
2020年9月我和大学最好的朋友在教室自习时遇到的黄昏
那时候我们会写满三个黑板的GRE单词和MTI热词
直到2020年10月5日接到来自海淀区西三环北路的电话,我从高一以来七年的执着才算是圆满收场。毕业时候刘晓晖老师说:“人就是这样的,不能一直顺,总要有不顺的时候,这样,我们才能更好地往前走。”
(四)山迢路远,步履不停
“既然选择了,就要不遗余力。”这句话是范老师和我说的,那天我正坐在回北京实习住处的公交车上。保研后的一段时间确实过得不错,我用相机记录下许多生活瞬间,统统存下,成为以后自我安抚的黑匣子。今年初,受学院推荐,我赴中国—东盟中心实习,惊喜地向着自己的外交理想迈进一步。第一次撰写外交照会,盖章都非常小心;第一次独立翻译外交新闻稿,想起啃了几年的公众号以及晓晖老师的政治外交翻译课,万分欣喜;第一次为驻华使馆外交官做口译,结束时听参赞道谢;那时候觉得,被需要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。
2021年5月于北京
四年时光匆匆逝去,我不再是2017年那个面对会场和人群讲话会颤抖的初生牛犊,在各位恩师亲友的支持陪伴下,在实现了现阶段理想后,我逐渐成长为一个相对成熟、习惯自省的人。来日方长,我必定记得走过的漫长道路,记得这里,记得诸位对我的叮嘱,去未来迎接更多的未知与冒险。(李文萱)